(中國海洋大學,陳鷟,育人智慧)
2013年起,我為大學生開設人文通識課。其中一門被上海“智慧樹”網站開發成慕課《漫畫春秋戰國》,被321所高校采用,累計選課人數已達11.43萬人。與如此眾多的學生進行教學互動,給了我很多的啟示。其中,最重要的一點,我認識到人文通識課程的目的、意義與方法,均應指向以文化人。具體可以分解為三句話:立人先立心,授魚亦授漁,人文就在呼吸間。
一、立人先立心
上世紀之前的兩千多年中,中國教育的歷史基本就是儒家教育的歷史。儒家教育經典《大學》中,有一段關于人才培養和成長過程的話,常常被概述為格物致知、誠意正心、修齊治平。其中,前四個字“格物致知”是講“知”的問題,后四個字“修齊治平”是講“行”的問題。而中間的四個字“誠意正心”是一個關鍵的環節,關乎“知”與“行”的合一。然而在過往的一個很長的時期內,人們都在強調“格物致知”和“修齊治平”,基本都忽略了“誠意正心”。而“心”決定了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品格,主導了人生的作為、成就與貢獻。所以我認為教育要立人,立人先立心。否則就會出現知行不一。
那么“立心”是要立一顆什么樣的“心”呢?
在講述春秋戰國課程的過程中,我發現儒家大師們早有教導,那就是孔子倡導的“仁愛之心”、孟子倡導的“羞惡之心”(或者叫“公平正義之心”)和荀子倡導的“進取之心”。當然,今天我們還需要注入時代內涵。也就是說在古人倡導的“忠孝慈悌信義勇毅”等傳統意義之上,還應該注入愛國、愛黨、愛人民、愛社會主義之心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進取之心。
北宋大儒張載也說過讀書人的使命: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圣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。”“立心”也被放在了首位。
可以想象,如果我們的學生確立了這樣的一顆“心”,何愁他們不能成長為一個個充滿正能量、全面發展而有益于社會的人?
借用《文心雕龍》的一句話說:“有心之器,豈無文歟?”它原意說:作為有心靈的人,怎能沒有文采呢?而我借以表達:一個有了高尚心靈的人,何愁不成為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呢?
二、授魚亦授漁
這句話的內涵教育者都懂。它表達的是一種辯證的教學理念和方法。人文通識課程也應該遵循。
所謂“授魚”,就是傳授知識。這一點主要強調信息量要大,知識要系統、準確、新穎。只有信息量大,才能讓學生感到“滿足”,不虛度課時,浪費光陰。只有知識系統、準確,才會讓學生好理解,好記憶,并形成完整的概念,才不會誤人子弟。只有內容和觀點新穎,才會給學生以興奮,以求真、求新的引導。這就要求,擔任人文課程的教師應該有廣博的知識儲備,對所授課程要形成清晰的體系,對所涉及的知識點要有準確的認識,還要堅持研究探索和思考,將其他專家和自己新的研究成果及時送達課堂,引領學生跟上知識的進步。
我所講述的春秋戰國課程,由于時間跨度大,國家、人物、事件頭緒眾多,很難形成整體概念。為了讓學生整體系統地把握這段歷史,我把這段歷史的總特點歸結為一個“亂”字,具體體現在禮崩樂壞、弱肉強食和思想多元。因為亂,全社會都在探索和追求“治”,于是實踐探索中英雄輩出,思想探索中百家爭鳴。雄主、能臣、名將、說客、俠士、實業精英各顯其能,儒、墨、道、法、兵、陰陽、縱橫、名、雜家、小說家百花齊放,最終社會落腳于秦統漢治。以一個由亂而治的完整邏輯體系來講述和論述那個時代,讓學生整體把握和更加清晰地認識春秋戰國。這是我在“授魚”方面所做的工作。
所謂“授漁”,就是傳授方法。我認為,一切寫到書本上的東西,都已經成為凝固的知識。所有活的方法,也就是哲學方法論所說的方法,都只能存在于教師的言傳身教和學生的心領神會之中。
以一個知識點為例。《完璧歸趙》是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。通常人們會在精彩的歷史記述中,將目光聚焦于藺相如的機智勇敢,而忽略了事件的前因后果,忽略了大的歷史,以至于一葉障目。所以在課堂上,我會引導學生放大視野思考這個問題,由此而得出可能更有價值的結論和啟示。
秦昭王提出用十五座城池去換趙國的一塊寶玉。趙國上下驚慌失措,派藺相如將“和氏璧”送來了。秦昭王按照藺相如的要求,齋戒了五日,等到的卻是藺相如的欺騙。就在秦昭王齋戒的五日之中,藺相如將寶玉偷偷送回了趙國。我們思考一下,按照常理,這時作為強國的國王,秦昭王應該是什么態度?然而秦昭王的表現卻出人意料,他似乎絲毫沒有生氣,而且很欣賞藺相如的機智勇敢,把他大大地夸獎了一番就放回國去了。接下來的澠池大會,秦昭王又是如法炮制,讓趙國人看到秦王是如此地敬畏藺相如這個機智勇敢的外交家。而趙國呢,象發現國寶一樣發現了一個外交天才,居然把藺相如的地位提高到功勛卓著的大將廉頗之上,造成了將相不和。雖然《史記》說藺相如胸懷大度,感化了廉頗,廉頗又負荊請罪,以至于將相和。但事實證明,后來百戰百勝的大將廉頗與趙王室漸行漸遠,直至離開趙國。我們試想,秦國對于趙國,害怕的是一個外交英雄藺相如,還是一個百戰百勝的戰神廉頗?可以說大的歷史真相只能是:秦昭王設了一個連環騙局,刺探了趙國抗擊秦國的實力和決心,騙了趙國君臣,導致其內部不和;也騙了千古歷史學者,讓他們誤為一個外交英雄大唱贊歌;也由此騙了千古讀者,只一葉障目地看到藺相如個人的小智小勇,卻忽略了秦昭王的千古迷局和大智慧。看清了這一點,我們再把目光拓展到更加寬廣的歷史,就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“弱國無外交”這句真理。那么,當一個弱小的國家被強敵幫助著塑造外交英雄的時候,應該引起高度的警惕!
這就是我想教給學生的獨立思考和邏輯分析的方法。
三、人文就在呼吸間
人文課堂應該以教師為主導,在師生互動中,營造一個濃厚的人文氣場。讓學生在人文呼吸中受到熏陶。
例如,我的歷史課堂涉及到唐代詩人杜牧的《阿房宮賦》,它是對秦帝國滅亡的反思。本來是作為思想性材料帶到課堂的,但我依然會認真地給學生分析它的文學之美,并進行認真的誦讀。我朗誦一段,再要求學生群誦。學生們會用我同樣的語氣朗誦:“嗚呼!滅六國者六國也,非秦也。族秦者秦也,非天下也……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而不鑒之,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。”
通過這樣的群誦,可以營造一個濃烈的人文課堂氛圍。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傳統的文人那種:峨冠博帶,器宇軒昂,心憂天下,懷抱古今的博大氣概。
這就是我對人文通識課程的理解與實踐。由于這門課程的效果還不錯,每年均被評為網站“人氣課程”,2020年作為20門精品課程之一推廣。
因為中國傳統學術歷來講究“文史哲不分家”,所以我從教育歷史的角度,談了“立人先立心”;從哲學方法論的角度,談了“授魚亦授漁”;從文學滋養的實踐角度,談了“人文就在呼吸間”。